有水就是景么?未必。水之所以為景,美是條件;以水造景,美是目的。正如城市雕塑,一旦成為藝術品,實用功能已是其次,審美價值高于一切。
城市之水,難求奔騰浩大,城市水景,重在可親,美在靈動。河之汩汩,泉之噴涌,無不靈動。還有靜如錦緞的一湖清水,只要微風拂過,便有碎銀般層層漣漪,更顯靈動之美。何謂靈動?首先要流動。流水不腐,善利萬物而不爭。流動緣于自然,活水、自然之水才靈動,才能為景,死水、臟水不能成景。
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。我們的許多城市先天缺水,不要說流動活水,就連地下水也幾近枯竭。這樣的城市本來不宜以水造景,但偏偏有些人硬要追求所謂親水。
于是,有的城市人工建造大湖、大池。無源之水很難流動,水質也就很難保證,既不清澈也不靈動,這就扭曲了水的本質特征。為了防止灌進去的水流失,采取全面的防滲措施,池體是水泥堆砌,池底是硬化處理。由于喪失了水體的生態功能,這些水就成了只能看看的死水。水中無草、無魚,不可親不可近,亦不可欣賞。所以說,不自然的水難以為景。
有的城市熱衷于造假山噴泉。但受制于運行造價和維護費用,規模很小,往往只能稱其為“水之盆景”,很難滿足人們親近水景的真實需求。所以說,不真實的水難以為景。
還有的城市動用地下水源,或者建造橡膠壩截留流經的河水,幾十公頃、幾百公頃的水面宛若天成。只不過,好景不長,或地面下沉,或河流干涸,水體生態功能難以發揮,甚至給上下游地區帶來不少麻煩,而水面的大量蒸發導致珍貴的水資源白白浪費,讓口渴的城市不堪負重。這些水景一心為美而建,結局卻往往適得其反,只能是曇花一現。
不少城市又想出了新辦法,采用再生水作為水源,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模擬自然環境。多建一些再生水廠,多鋪一些輸水管網,多換幾次水,這樣一來,水質、水量問題迎刃而解。這的確是個維持缺水城市水景用水需求的好辦法。只是,這種做法也有不少可商榷之處。姑且不論再生水作為水源是否真的能過技術關、能滿足人們的親水需求,單單算筆賬或許就能讓不少人心生憂慮。巨額投資換來的幾處水景究竟值不值得?興師動眾再生出來的水是不是可以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?
那么,缺水城市究竟有沒有必要建水景?未必需要。水景貴在美,對一個城市而言,與實用、舒適、便捷等基本需求相比,美絕對不是第一位的。相對于錦上添花,雪中送炭更有意義。有條件建水景固然好,若無條件,何必勉強?喊著口渴建水景,建成的水景往往難以為繼,為了美觀而忽視“溫飽”,為了美觀而丟失美觀,并非明智之舉。不論是生搬硬套的水景形式,還是絞盡腦汁解決的水景水源,常常得不償失。再退一步,水作為一種資源,其更重要的價值在生態功能,若只將其當做一道風景,是不是有買櫝還珠之嫌?
與其勉強,不如換種思路。仁者樂山,智者樂水。城市的景觀有很多種,何必糾結于水景?將那些所謂的水景之水用來種樹,是否會出現另一種柳暗花明?